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万千家长的心愿。
中小学减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的老生常谈,虽经过多轮减负工作,减轻了孩子们书包内书本、习题的重量,但无形课余时间增多,又衍生出新的负担。
培优班、补习班、兴趣爱好特长班种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甚至延伸至幼儿园,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初中学高中课程、小学读初中课程、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儿园前学数字加减……”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新常态,另更会学习一些特长班,对于这一现象是“教育忧虑”还是“教育刚需”。
什么导致此现象
1、家长不想“抢跑”,更不想“掉队”
归根结底用一句话来概括此种现象,只能说是“爱子心切”,据《法制日报》新闻报道一位北京
五岁小男孩还在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班主任说他的数学能力好像有所欠缺,于是测评了数学能力……还上了两个教育机构的数学、语文、英语课程,每周各两次课,还有两次钢琴课、一次小提琴课,一周共计13次课”。结果,其作息时间变成如此:每天7点起床,幼儿园7时40分做早操,晚上6点兴趣班下课回家,回家后要练琴和做课外班作业,晚上9点多才能睡觉。
此现象并非“虎爸虎妈”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的个列,而是很多家庭的常态。社会上父母聚餐会友交流之中,最终总会绕到孩子教育的话题上来,或是讲述孩子的优秀、或是讲述孩子报了哪些补习班有哪里特长、或是升学有关的信息等等。
久而久之可以说,在饭桌、在微博、在微信上,只要有适龄孩子,教育都是绕不开的,最终的侃侃而谈都会变成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该为孩子多报哪个课外班、哪个学校好、如何有助升学等等。
就如同往年十分火爆奥数培训一样,当时奥林匹克竞赛与升学挂钩,导致许多家长都为孩子报名培训班,毕竟既可以提升知识又直接助力升学的机会,而后随着奥林匹克竞赛加分机制的取消,奥数培训也就仿佛偃旗息鼓一般。
总而言之此现象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家长们爱子心切希望他们能有好的发展技多不压身,而教学、师资、名校、升学、择校等,更是现阶段孩子们以后发展最直接的展现,所以家长们虽然不想让孩子“抢跑”,但更不想让孩子“掉队”。
2、大环境所致,竞争压力大
造就这一现象另外一点,就不得不谈谈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了,目前国内教育投入上的不足带来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进而引发家长对有限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指挥棒下,有条件的家长挤个头破血流都希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以便日后能读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
从而造就一边抱怨着孩子没有童年,认为奥数和培训班夺走他们的童年,但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退出就意味着掉队,这一尴尬的现象。不得不说也是“教学忧虑”和“升学忧虑”为孩子施压,随后的“虎爸虎妈”又持续传播“忧虑”从而形成一个自我循环。
教学“忧虑”还是“刚需”家长如何抉择
孩子比拼报着众多培优班、补习班、兴趣爱好特长班,到底是“忧虑”或者是“刚需”该如何去看待。就这个问题,小易在此发表一下个人浅薄的看法:量力而为,因势利导。
对于是否为孩子报考培训班,需从自身情况入手,从家庭经济环境、孩子挂钩升学主课情况、孩子兴趣情况多方面考虑,若来者不拒,也许只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
1、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就不用多说,简单点扎心点就是你口袋钱能够支持孩子,各项目补习班支出,如果不能就量力而行,若非必须就不要添乱了。
2、关于升学方面
说完经济方面接下说说升学方面,也就是常说的培优班、补习班,即以分数论成败直接关系到升学的科目,如:语数外等等。这种与升学考挂钩的考试科目,孩子这些科目欠缺,补习自然是势在必行。
3、关于自身兴趣方面
升学方面面培训班如果是必要性,那么非升学特长类的培训班则更需要以孩子兴趣爱好为导向,如纯非升学类的乐器类、运动类等,若孩子有这方面天赋与兴趣,可向体育生、艺术生方面发展。
其次间接升学挂钩类培训,如往年比较火奥林匹克竞赛类,及现阶段少儿编程、机器人、创客教育类竞赛与升学减分政策。不过对于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言的比赛,谁也没有百分百把握说能一定能获得奖项。
那么是否去参与?第一点仍是从兴趣入手,第二点则是考虑附加值,如能为孩子提升什么、能为以后的工作与发展带来什么,再综合考量。
就如少儿编程这一类而言,相较于原奥数都是通过竞赛获奖而挂钩升学,但就少儿编程而言除间接挂钩升学,另外部分省份也将其纳入升学考量中,其次未来大发展趋势编程思维对于职场就业帮助更是不言而喻,所以近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发展编程教育。
而今编程教育发展迅速,除了各种竞赛还有一些以考促学的等级评判,如国内认可度高以培养孩子编程思维,而开设的较为权威的由中国电子学会发起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等级考试,或是更国际化即将引入中国的AAFIE(美国国际教育联盟)发起的PSTK考试(国际青少年编程技术等级考试),除了以考促学培养孩子编程思维,更对优秀学员进行海外名校推荐,对于意向前往海外深造的青少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